文:陳小麥(急診主治醫師)

讓我們先把醫療實務放諸腦後,來談談什麼是服務,何為服?何為務?

服,本義為上枷鎖於罪犯。爾後衍伸成為各種動詞、名詞,諸如「服用」、 「臣服」 、「屈服」、 「服飾」、 「衣服」等,皆有納主體於某客體之意。

務,本意為戰場上持械搏殺。爾後轉成動詞、名詞、副詞,諸如「務農」、「務必 」、 「事務」等,皆有紮實之事的意思。

  因此,服務,乃是將自身的主體性,套入客體所需要完成之事當中。講白話點,就是自己去幫忙別人的事情,而非本身的事情。

教育部的電子辭典則是這麼說的:

履行職務。如:「責任在身,自當服務。」

任職。如:「他服務於政府機關。」

替社會、別人做事。如:「人生當以服務為目的。」

   那麼,什麼叫做「服務業」呢?業以行業為解,是人所從事的工作,無論營利或者非營利,都可以稱做行業、事業。因此,把「服務」跟「業」兜在一起,大概就會形成:以幫助他人完成事務為主要業務的事業。這跟我們一般常識下認定的服務業,似乎有一些差距。

  一般我們所認定的服務業,大部分不在生產線上,而在產品銷售的中、末端,直接與客戶接觸。因此,各大企業,在推廣企業文化品牌形象時,都非常注重服務的品質。畢竟終端的人員,為客戶提供產品的說明等,乃是直接影響到客戶對產品的感受。「以客為尊」這樣的理念,於是從企業上游深植下游,所有服務人員應盡力去達成客戶的要求。

服務業的定義

  你心目中聯想到的服務業有哪些呢?對一般人而言,立刻跳進腦海的可能是餐飲業,接著還有零售業、百貨業、空服員、飯店業以及客服人員。大概所有需要「滿足客戶要求」的行業,我都會把它歸類成服務業。

  你有沒有聽過餐廳的服務生對客人蠻橫的要求忍氣吞聲,恨不得偷偷地在客人的餐點裡吐口水呢?有沒有聽過飯店人員說,無論房客的要求多麼誇張,都有人會扯著嗓子對電話吼說:「我是房客耶!」或者身邊朋友說過,接到銀行的電話告知沒繳年費的時候,就打給客服表達不滿,鐵了心剪卡。

  有人明知道沒辦法得到甚麼,還是對著電話那端的客服人員狂罵;有人在網路上以寫實又好笑的漫畫道出百貨專櫃人員的辛酸與辛辣;還有人將誇張卻又完全真實的空姐內心話拍成影片分享。而這些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常見認定的「服務業」:我是客戶,我有需求,你必須滿足我。

  好像有些荒謬又扭曲?但當你能滿足大客戶越多的客製化需求,就越能確實地達到一定的業績量。

好了,再談下去就要進入資本主義了。讓我們回頭過來想想醫療產業。

醫療產業是不是服務業?

  如果服務業提供的是「產品」,透過「行銷」(無論是廣告或者銷售人員的招攬),吸引「客戶」的青睞,進而產生「消費」的慾望。那麼醫療提供的,能不能將之「產品」化呢?

答案是可以的。

  市面上提供給民眾的,醫療美容產業,健康檢查事業,我都將之認定為「產品」。你走進醫美診所,你知道你要改變的是什麼:臉部除斑、縮小毛孔、隆乳削骨、抽脂塑身;你走進健檢診所,你知道你所需要的是什麼:職業健檢、基本抽血、腸鏡胃鏡,抑或評估癌症指數。

  這一切都是產品化、價格化的。你因為理解而想要,在詢問後付錢,然後你得到這項「產品」,而這就是醫療服務業。

  但所有的醫療業都是服務業嗎?長官們,不是的。

  我心目中的服務業,乃是針對「產品」或是「行為化產品」進行販售的行業。因此消費者可以透過行銷管道,對「產品」有某種程度的瞭解,進而決定是否購買此「產品」。在此我所強調的,是消費者的主體性。我知,故我消費;陷我於不知而誘我於消費者,乃詐欺也。

  然而對於臨床醫療作業,我並不認為我所提供的醫療診察、檢查、治療選項建議為一種「產品」。因為我的病人走入診間時,他們並無法自覺自身所需為何,他們帶著疑惑與困苦前來,他們無法指明自己所需要的「產品」為何,而這便是醫療照護的專業產生的地方。

  我聆聽病人的苦痛,予以分析,安排檢查(包括抽絲剝繭瑣碎煩人的問診、身體理學檢查,而至一般檢驗血液尿液體液、特殊檢查如放射線檢查、內視鏡檢查甚至手術),接著給予病人治療的建議。我稱之為醫療「照護」業,絕非醫療「服務」業。

  而對於日前有走火上任的新官再再指出醫療為服務業,竟引醫學生進入醫界的醫師誓詞為據典,擴大解釋所有醫療業務皆為服務業,我感到非常詫異。如果我們必須如同讀法律條文一樣,字字斟酌地使用所有醫學相關的描述,那麼我們應該重新明確地定義「服務」、「服務業」、以及「醫療服務」。我們應該修改醫師誓言內容,並再次增修行政院主計處之行業標準分類。

醫療有其分界:「服務」還是「照護」不應混為一談

  我主張醫療有其分界。市面上的確存有「醫療服務業」,其所作用為提供保健或者因私人因素所需的「產品」,提供「消費者」「選購」,並得以針對產品「行銷」(如滿次送、累積紅利點數等作法)。而我們所彌足珍貴的醫療,乃應劃分為「醫療照護業」。醫療照護業者,提供專業的評估判斷,給出建議,將「病人」的認知拉到相對等的範疇,然後提供病人治療的選項。

  然而從臨床遇到的許多病人和家屬來看,其實一般民眾對醫療多也抱持著「服務業」的觀感。而且是免費的服務業(我有健保啊!)。病人多以為自己走進診間,便可以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檢查與治療。但醫者多對這樣的病人感到很困擾,如果醫者有所謂「醫德」,那便是建立在,依據自己的專業來給出檢查與治療的建議。

  舉個小小例子,若被問及「醫生?我可以打止痛針嗎?」,醫療服務業者的回答可能會是這樣:「當然可以!請問您要普通的,還是強效的,或者是嗎啡呢?」

  然而基於「醫德」,醫療照護業者則應該作出這樣的回答:「這必須根據疼痛程度而定,且有口服與針劑的不同劑型,各類藥物有各種副作用,有些止痛藥傷肝,有些傷腎,有些影響血壓呼吸心跳甚至有成癮性。還有因個人體質而易造成的過敏風險。」

醫者的初心

 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實驗好幾次:當病人非常主動地要求使用某種藥物時,我基於自己專業的立場,予以解釋後,病人還是堅持想要使用,我便自己打字成一張白紙黑字的「聲明書」。內容記載病人和醫師的名字,藥物的名稱、療效、副作用,以及為何在當時的病況不建議使用。載明病人因私人因素要求,後果可能導致如何如何,病人願意完全負責。當我拿出這張紙,再次確認的時候,病人大多便願意聽從我的建議了。

  我想沒有一位真正需要的病人,希望得到完全服務業傾向的治療。如此完全配合客戶要求而提供的醫療照護,鬆綁掉醫者對於病人的照護責任,實在是在詐欺國民的健康。而我想也沒有一位醫者,敢就著完全服務業的方向,讓病人予取予求,因為出了任何差池,都是醫療照護人員自己擔著。我們沒有「客服中心」,我們沒有「產品使用手冊」或者「公開說明書」。

  如果一切以服務品質為導向,我們臨床照護者,不但得因為迎合客戶的喜好而忍氣吞聲,無法予以良好的診治,還可能需要面對其後造成不良治療的責任歸屬問題,以及放大數百倍的匿名健保核刪。這樣不良、無利可圖的事業,到底還有誰能做得下去? 因此何不讓我們發揮同理心、角色互換地為彼此著想?

  身為病人或家屬的大眾,把自己想成是醫生,以病人的健康為第一優先,讓所有醫療程序能循序完成,做出對病人最好的治療選項建議。而所有的醫療照護者,也把自己當成是病人或家屬,能夠體諒與傾聽,以溫暖的態度盡可能地詳細解釋。 沒有一個醫者想要害病人,也沒有一位醫者願意擔明知傷害卻仍硬行的責任風險。我們走在臨床的醫療照護者,初衷和最終的期望,都是以病人的健康為祈望。

  但是長官們呀你要記得,當「服務業導向」這句話從你口中迸出的時候,你粉碎的不僅是醫療照護業者的希望,更是其奮身為病人守護健康的初心。(本文轉自https://goo.gl/GCkLvy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醫美 整形
    全站熱搜

    醫美整形最前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